7月19日晚,由黔西县倾力打造的大型花灯剧《红灯照亮枷担湾》在毕节大剧戏院成功上演。感人的故事情节,浓郁的地方文化,唯美的舞台布景,精彩的舞台表演,给现场1000余名观众带来了一台丰盛的文化盛宴。

该剧以军民团结为创作主题,以红军长征为创作背景,以军民鱼水情为创作题材,以黔西花灯戏为艺术表现形式。整台剧目分为五场,演出时长为90分钟。

剧情主要讲述1936年春,贺龙、任弼时、肖克、王震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长征到达黔西北,为建立黔、大、毕革命根据地,在黔西县枷担湾与敌人进行了一天的艰苦鏖战,敌人陈尸二百余首,红军也有较大伤亡,红十八团参谋长贺崇禄在战斗中壮烈牺牲,五十团一营营长卢卫东在指挥战士撤退时身负重伤,与渭河灯班发生了一段鱼水情深的感人故事。

《红灯照亮枷担湾》是黔西县打造的第一台大型花灯剧,剧目集唱、念、做、舞等综合艺术为一体,史料真实、故事生动,人物众多,个个有戏,场场精彩。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谐耀眼的灯光和独特的人物造型使整台剧目浑然一体,艺术地再现了红二、六军团长征路过黔西悲壮的历史,充分展现了黔西独特的民族民间文化。

大型花灯剧《红灯照亮枷担湾》

剧 情 简 介

序幕

  

  1936年春,贺龙、任弼时、肖克、王震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长征到达黔西北,为建立黔、大、毕革命根据地,在黔西县枷担湾与敌人进行了一天的艰苦鏖战,敌人陈尸二百余首,红军也有较大伤亡,红十八团参谋长贺崇禄在战斗中壮烈牺牲,五十团一营营长卢卫东在指挥战士撤退时身负重伤,与渭河灯班发生了一段鱼水情深的感人故事·······

第一场

  

  在黔西县枷柦弯战役中,红二、六军团五十团一营营长卢卫东在指挥队伍撤退时身负重伤,卢卫东妻子赵红梅为救丈夫,冒名黔西花灯名角小玉芬,前往枷柦弯渭河灯班,向当地灯班班主名医唐二嫂求药。在灯班遭遇前来抓捕受伤红军的清剿大队长王麻子,王麻子心怀叵测,对赵红梅进行盘查,在唐二嫂的掩护下,赵红梅有惊无险取得伤药离去。

第二场

  

  王麻子见色起意,下令邀请小玉芬唱灯七天犒劳双枪兵,不准灯班离开渭河枷柦弯。唐二嫂一路尾随赵红梅,在深山古庙里见到了赵红梅丈夫卢卫东营长,小号手山娃子,并得知他们就是在大关开仓放盐,在水西公园摆百桌大宴招待干人的红军队伍后,决定冒险将卢卫东营长抬回灯班救治。

第三场

  

  唐二嫂的精心医治下,卢卫东伤势渐好,唐二嫂四处设法准备帮助赵红梅等过渭河前往大定方向寻找部队,然而渡口周围岗哨林立,加上王麻子贼心不死,软磨硬逼,要小玉芬到王府上唱灯,并抓走灯班人员作要挟,为摆脱王麻子的纠缠,军民团结与清剿队展开了英勇顽强的较量。

第四场

  

  赵红梅应清剿大队长王麻子邀请,只身前往王府,借唱灯为名,与王麻子斗智斗勇巧妙周旋,顺利拿到两张通行证,救出灯班兄弟姐妹。唐二嫂里应外合,带领灯班借跳灯谢恩之机,趁王麻子不备火烧王府,引开王麻子一伙人的视线,让赵红梅得以全身而退。

第五场

  

  卢卫东得知赵红梅只拿到两张通行证后,决定自己留下,掩护妻子赵红梅和小号手山娃子离开渭河枷柦弯,在王麻子集合队伍围追赵红梅等人的危险时刻,山娃子将怀有身孕的赵红梅托付给灯班班主唐二嫂,毅然留下和卢卫东营长一起并肩作战,引开清剿大队追兵,赵红梅、唐二嫂安全度过渭河,踏上寻找部队的征程。

尾声

  

  漫漫的西行路上,长长的红军队伍在风雪中逶迤而行,渐渐围聚在赵红梅、唐二嫂周围,为她们遮风挡雨,突然洪亮的婴儿啼哭声划破寂静的天空,红军战士疲惫面容上绽出灿烂笑容。卢卫东、三娃子高擎红旗出现在天际,英雄的形象永远定格在了黔西北山水之间。红军战士接过卢卫东手中红旗,红旗漫卷着凛烈的寒风,长长的红军队伍,重又迈着坚实逶迤的脚步,在慢慢长征路上继续前行……

大型花灯剧《红灯照亮枷担湾》创作背景资料

黔西花灯戏

  黔西花灯戏是黔西北花灯的代表,是一种民间自娱自乐、载歌载舞、有说有唱,并带有戏剧、杂耍等综合性质的表演艺术形式,表演时手不离扇、帕,唱与做紧密结合,灵活运用各种手法、手式以及耍扇、耍帕等技法,具有形式清新活泼的艺术特色。

  花灯戏流传于黔西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解放前,全县流传的多是歌舞及花灯戏,传统风格保持较好,具有的地方特色。作为民间自娱性的田园艺术,深入村寨、家庭,会演唱者很多,易于口传心授。解放后,挖掘整理的花类歌舞及灯夹戏《小姑梳头》被推荐到省参加民间艺术挖掘整理汇报演出。其它流行农村的灯夹戏很多,有《请医》、《十八岁女子三岁郎》、《笑东家》、《王二嫂回门》、《采茶》、《送子上学》、《观灯》、《王婆骂鸡》、《割肉敬母》等20多个。黔西花灯老艺人钱巨星表演的《上课路上》曾在2006年贵州省首届花灯大赛上获得“花灯王”称号,黔西县文化馆表演的《唐二回乡》曾在2010多彩贵州小品大赛上荣获铜奖。

  2007年5月29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将黔西花灯戏公布为贵州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

黔西枷担湾战斗

  1936年春,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为建立黔西北革命根据地,在毕节境内与国民党追兵、守军进行了艰苦顽强的斗争,大大小小的战斗打了无数次,在黔西县的枷担湾就与敌人进行了一天的艰苦鏖战。

  2月9日,红二、六军团领导决定把二军团直及三个主力师辎重行李运到大定县(今大方县),部队轻装与敌人周旋。红十七师除五十团一营在三重堰附近诱敌出击外,其余由牛场拨经架木(今嘎木)迂回到万敌侧后夹击敌人。五十团一营在龙洞沟(今英雄桥一带)与三重堰出击之敌遭遇。敌凭借八角庙居高临下地形,进行火力封锁,打伤我军数人。为减少伤亡,红军退到有利地形枷担湾阻击敌人。枷担湾距县城四十余里,这一带坡高崖陡,一条狭窄的石阶路由山脚经过,这是黔西通往打鼓新场(今金沙县城)到遵义的主要通道。路旁一水沟深达数十丈,沟水沿象鼻岭过一座小桥流入渭河。五十团一营在枷担湾南面的安家大坪、高火崂、张二沟、象鼻岭一带修筑工事,架设电话,居高临下阻击敌人,营部就设在一碗井寨子里。万耀煌纵队在水沟之侧渭河之滨的桥头坡、火金山、青杠寨一带修筑工事,双方距离很近,形势也很紧张。当天12时许,万敌向红军阵地发起进攻,一时间步枪声、机枪声不绝于耳,手榴弹、追击炮弹炸得树断枝折,尘土飞扬。双方据阵对射,相持不下。正在这时,红十七团一营和十八团从新开田赶来参战,万耀煌也投入更多兵力,向红军阵地连续发起猛烈进攻,在机枪、迫击炮的火力掩护下,一股敌人从渭河浅滩处扑向高火崂红军阵地,一股从火金山青杠寨扑向象鼻岭红军阵地。在山谷里,枪炮声、敌人的疯狂嚎叫声响成一片,战斗从中午一直打到天黑,红军与万敌短兵相接,展开了殊死的肉搏战。红军战士英勇顽强地坚守阵地,终因敌我力量悬殊,为了保存实力,夜幕降临时,五十团一营营长用小三角旗指挥战士迂回撤退,朝牛场拨、新开田、大协厂、县城方向隐去,往大定方向参加新的战斗。这次战斗,红军从撤出三重堰、占领枷担湾到撤出枷担湾,前后与敌鏖战了一天,敌人陈尸二百余具,红军也有较大损伤,十八团参谋长贺崇禄在这次战斗中牺牲。至今,红军鏖战枷担湾的故事仍然在当地流传,红军的顽强精神永远鼓舞着毕节人民群众。

黔西会议

  1936年2月5日,红二、六军团的主要领导在总指挥部召开会议,即“黔西会议”,参加此次会议的有贺龙、关向应、甘泗淇、王震、夏曦、任弼时、朱长清、李达、陈希云等。黔西会议是继石阡会议之后,红二、六军团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会议进一步讨论了石阡会议作出的决定,具体研究和部署了在黔、大、毕建立新根据地问题。成立以黔、大、毕为中心的川滇黔边区临时革命政府——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以领导根据地建设的各项工作。黔西会议还根据蒋介石再次坐镇贵阳,部署对红二、六军团进行围剿,而川军、滇军各自为政,远离红军行动,九十九师、二十三师被红二、六军团甩在鸭池河南岸,惟有蒋介石嫡系万耀煌、郝梦龄两个纵队三个师十四个团由遵义逼进,占黔西县打鼓新场(今金沙)后,抢占了军事要地三重堰、渭河一带,逼近黔西县城等情况,决定兵分三路,实行战略展开。以四师、六师、十七师三个主力师集中对付东北方向进逼之万、郝两纵队;贺龙率四师、六师行动,萧克率十七师行动;以十八师担任钳制任务,十八师五十三团驻守滥泥沟,守卫鸭池河一线;十八师师部及四师一个营担任黔西县城城防;以五师西进大定,十六师西进毕节;六军团直随五师、十六师活动。

  黔西会议是红二、六军团长征途中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会议作出战略展开的决定,是建立黔大毕根据地以及红二、六军团活动的纲领。此后,红二、六军团创建革命根据地的工作顺利进行,部队在黔西广泛发动群众,开展建政、扩红,建立革命武装,打富济民,统一战线等一系列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工作。

  编辑:曹江

  来源: 县文体广电旅游局

  作者: 文/李永海 图/聂宗荣 黄映龙